- · 河北医药版面费是多少[05/09]
- · 《河北医药》投稿方式[05/09]
- · 《河北医药》数据库收录[05/09]
- · 《河北医药》期刊栏目设[05/09]
让中医药文化“活”起来(健康焦点)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“通过沉浸式体验的形式模拟采药过程,孩子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药材生长的环境,增长中医药知识,还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中草药来之不易。”李欣悦说。
“通过沉浸式体验的形式模拟采药过程,孩子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药材生长的环境,增长中医药知识,还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中草药来之不易。”李欣悦说。
今年3月,中国科协命名800个单位为2021—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,多家中医药博物馆榜上有名,包括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、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、河北省石家庄市乐仁堂中医药健康科普馆等。
2013年9月,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正式开馆,现今馆藏中医药文物3381件,中药标本近万件,其中不乏人参、紫杉、牦牛骨等特色珍稀中药材。
“很多学生学完中药鉴定学等课程,却没有太多机会摸到药材。中药辨识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窗口。”博物馆中药部主任冯林敏说,开展活动,突出博物馆的实践教育功能,可以让学生掌握辨药本领,让大众了解中医药和传统文化。
“科普馆共设置三个单元,从不同角度介绍中医药历史和健康知识。每个单元都设置了科技互动体验活动,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,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中医药的独特魅力。”乐仁堂中医药健康科普馆馆长王鹏介绍,设计之初,乐仁堂便十分注重传统中医药知识与现代化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。依托高科技数字化设备,科普内容更有深度,科普方式也更具趣味性。
适应变化,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在逐渐增强。针对社区居民,博物馆开展了“药食同源话健康”“药膳与养生膏滋”“保健灸及传统艾条的制作”等健康养生课堂,每年走进社区开展10余次活动。针对中小学生,则设计了“我是小神农,中药我来尝”等更富有趣味性的科普活动。
“北中医博物馆是立体直观的教科书,形象生动的大讲堂,新生入学的第一课,来宾参观的第一站。”工作三十余载,馆长卢颖不断感受到变化,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中医越来越热,近年来到博物馆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,最初是中小学生及社区老年人偏多,后来各种社会群体和年轻人也不断增加。”
走进博物馆中药综合展厅,近600种常用中药、3000多份中药标本依照《中药学》教材和中药的功能主治一一陈列,中央展区还摆放着百年陈皮、九朝贡胶等珍贵药材,全面服务教学。中药饮片实训基地里,近400味中药饮片置于透明标本瓶里展示,另有开放性标本供学生辨识。
为做好科普,每年初春、盛夏,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会到山上收集植株制成标本。“开花的,结果的,变种的,我们搜集得越全,大家就了解得越清楚。‘原本山川,极命草木',这也是中医药的魅力。”樊湘泽说。
借助科技互动,观展更有趣
人民日报记者杨彦帆
“小朋友,这是我们的药材魔墙。魔墙上的每一幅小图都代表了一种药材,常见的有枸杞、苍术、麦冬、葛根、香薷……”大屏前,讲解员李欣悦一边介绍,一边随机点开几张图片进行演示。
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
手指轻轻滑动大屏,任意点开一张图片,中药材的形状、颜色、功效便跃然而出……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乐仁堂中医药健康科普馆内,有一面面积近10平方米的数字大屏,“收纳”了种药材的信息。
河北省石家庄市乐仁堂中医药健康科普馆内,小学生在学习铁药碾使用方法。梁子栋摄(人民视觉)
突出教育功能,体验更丰富
人民日报记者邵玉姿
寓教于乐、以赛促学,还要有创新。冯林敏和团队在内容和形式上下了不少功夫。在中药辨识大赛线下比赛中,这样的创新随处可见。“真伪鉴别”通过形色气味鉴别中药的真伪优劣;“照方抓药”需要学生了解中药在百子柜里的摆放规律、戥秤使用方法等,提高应用能力。近年来,题目中还增加中医药文化等内容,让参赛者开阔眼界。
近年来,中医药博物馆不断加强数字化建设,聚焦科普教育功能,增加知识性、实践性和趣味性,让中医药知识和文化“活”起来。近日,记者走进多家中医药博物馆,探访其推动中医药知识文化科普教育的成果与心得,感受其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所做的探索和创新。
人民日报记者刘以晴
“一味中药,从药用原植物、原动物到中药材,再经炮制成为饮片,最后进入药房后煎药使用,涉及诸多环节。比赛题目既要具备知识性,也要有互动性和趣味性。”冯林敏说。
版式设计:张芳曼
文章来源:《河北医药》 网址: http://www.hbyybjb.cn/zonghexinwen/2022/0729/380.html